歡迎來到hth手机版登录官方網站!
谘詢熱線

13336011265

當前位置:首頁  >  技術文章  >  針對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附實驗法

針對低溫氮氣吹掃儀氮吸附實驗法

更新時間:2022-05-27  |  點擊率:1360

氮氣吹掃儀(yi) 技術參數:
2、樣品數量:同時濃縮處理1-12個(ge) 樣品;
3、樣品瓶體(ti) 積:50或150mL(支持定製200ml);
4、終點檢測:每一個(ge) 工作通道均配有專(zhuan) 門的光學傳(chuan) 感器,自動、獨立地檢測終點;
5、終點體(ti) 積:可定容的體(ti) 積分別為(wei) 1.0mL、0.5mL或近幹(~0.1mL,適當延長吹掃時間亦可將溶劑吹幹)並有報警提示,不同規格的濃縮瓶可以同時交叉使用;
6、濃縮終點可以定製,濃縮終點誤差不超過5%
7、繼譜實驗表明吹幹40ml甲醇≤30min(樣品不同時間不同)
8、水浴溫度:室溫-95℃(±0.5℃);
9、氮吹時間:0-9999s;
10、氣體(ti) 壓力:氮吹工作氣壓,0~0.1MPa(壓力間隔變化為(wei) 0.01MPa);
11、外接氮氣壓力範圍:0.2~0.8MPa;外接允許zui大氣壓,1.0MPa;
12、氣體(ti) 消耗量:zui大吹掃氣壓(0.1MPa)下,每通道約500mL/min(約17cfm);
13、定容靈敏度:十級可調,保證不同顏色或透光度的溶劑的濃縮定容更為(wei) 準確;
14、控製方式: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,自行選用手動方式或智能方式控製吹掃終點;
15、報警提示:儀(yi) 器在開蓋、濃縮完成、水浴水量或氮氣壓力不足時,均會(hui) 自動報警提示;
16、其他:電源,220V/60Hz;
17、儀(yi) 器尺寸:600×700×490mm;
18、重量:43Kg。



針對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附實驗法對孔隙結構類型解釋混亂(luan) 問題,論述了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附實驗在頁岩儲(chu) 層微觀孔隙表征中的機理,並對典型的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脫附曲線進行詳細解剖,zui後建立了一套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附法表征儲(chu) 層微觀孔隙結構的評價(jia) 標準體(ti) 係,且應用實例論證了其可行性。
以渤海灣盆地東(dong) 營凹陷古近係沙河街組三段下亞(ya) 段泥頁岩為(wei) 研究對象,通過厘米級岩心觀察描述、岩石薄片鑒定、X-射線衍射分析等,分析泥頁岩基本沉積特征,劃分岩相及微相類型,分析半深湖-深湖沉積微相平麵和垂向分布特征.綜合掃描電鏡觀察、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以及低溫氮氣吹掃儀(yi) 氮氣吸附實驗等,對儲(chu) 層的孔隙和裂縫成因、氮氣吹掃儀(yi) 類型、形貌、孔徑及孔隙分布等特征進行綜合表征.結果表明,東(dong) 營凹陷泥頁岩礦物類型多樣,以往作為(wei) 烴源岩的細粒沉積岩,其實大部分屬於(yu) 碳酸鹽岩範疇;儲(chu) 層孔隙、裂縫類型多樣,孔隙存在多尺度性、孔隙結構複雜.不同微相的泥頁岩儲(chu) 層微觀結構特征存在差異,沉積微相對儲(chu) 層微觀結構的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儲(chu) 層礦物組成和組構、有機質的沉積和保存條件的控製,進而影響了孔隙類型及孔隙結構.平闊半深湖微相發育的泥頁岩儲(chu) 層有機質含量較高,脆性礦物以方解石為(wei) 主,孔隙和裂縫類型多樣,孔隙連通性中等且孔隙的開放性較好,可視為(wei) 頁岩油勘探開發有利相帶區
頁岩氣鑽探資料表明,滇黔北地區下寒wutong筇竹寺組頁岩儲(chu) 層富氣狀況明顯不如下誌留tong龍馬溪組頁岩,由此嚴(yan) 重影響其勘探部署決(jue) 策,查明其原因是當務之急。為(wei) 此,以頁岩氣鑽井岩心為(wei) 基礎,采用環境掃描電鏡、原子力顯微鏡、比表麵積測量、低溫液氮氣吹掃儀(yi) 氮吸附等試驗手段,分析了筇竹寺組頁岩儲(chu) 層的微觀孔隙類型、結構特征等。結果表明:①筇竹寺組頁岩儲(chu) 層呈現出極為(wei) 發育的以納米級為(wei) 主的微觀孔隙結構特征,發育黏土礦物層間孔、有機質孔、晶間孔、礦物鑄模孔、次生溶蝕孔等多類型的基質孔隙,具有比表麵積小和麵孔率大的特點;②TOC、幹酪根類型、黏土礦物和Ro是控製筇竹寺組微觀孔隙結構的主要因素,以Ro的影響zui為(wei) 明顯,且在頁岩達到過成熟狀態後,其比表麵積和孔體(ti) 積隨著Ro的增大而急劇減小。氮氣吹掃儀(yi) 結論認為(wei) :已處於(yu) 過成熟中後期的該區筇竹寺組頁岩層,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和過高熱演化程度嚴(yan) 重製約了其微觀孔隙發育,呈現微孔隙驟減和比表麵積、孔體(ti) 積明顯較小的情形,不利於(yu) 頁岩氣的吸附儲(chu) 集,由此導致該區筇竹寺組頁岩氣富集程度不如龍馬溪組的結果。